唱歌怎么唱,唱歌唱不了真声( 四 )


个韵母几乎都披上了鼻音的色彩 , 尤其遇到窄韵母i.u.yu时 , 这种现象就更显著 。 然而
听者要是不细分辨 , 就听不出鼻音的色彩 , 反而觉得声音饱满 。
由于韵母发音有高低性质的不同 , 它对“骨传导”所起的强弱作用也不一样 。 一般说 ,
窄韵母i/u/yu显然比宽韵母a/o/e强 , 这点从实验上可以得到充分证明 。 为什么会有这样
的现象呢?这是因为发窄韵母时口腔比较窄<声位高> 。 当声波达到口腔时 , 不是很畅
快地流到口外 , 它要比发宽韵母的气流送得缓慢 , 这时腭部被鼓动的力量也就强些 , 因
而可使颅骨受到强烈的震动 。 不过我们应该注意 , 这类韵母最容易把声波引向鼻腔 , 也
誻最容易产生鼻音 , 而且发音时的口腔肌肉比较紧张 。 为了使它不带鼻音或少带鼻音 ,
发这类音时更应该注意口腔适当扩大 。 宽韵母a/o/e的口腔开度都比窄韵母i/u/yu为大 ,
从喉部发出的声波到达口腔时 , 没有窄韵母那么大的强度 , 而且很容易从口腔内部辐射
出动 , 所以震动颅骨的力量也就减弱了 。 因此对于头部共鸣来说 , 窄韵母比宽韵母更为
显著 。 这种情况告诉我们 , 能否引起上部共鸣 , 和气流压力的强弱很有关系 。
从声音的高低来说 , 高音容易引起头部共鸣低音则容易引起胸部共鸣 。
这是因为发高音时声带闭合较紧 , 气流的冲击力较强;发低音时声带闭合较紧 , 气流的冲击力较弱 。 低音歌唱家常是利用胸部共鸣 , 高音歌唱家则必须兼用头部共鸣 。 在这里我们应该注意 , 唱低音只能说是以下部共鸣为主 , 并不是说完全抛弃上部共鸣 。 当唱高
音的时候 , 如果得到上部共鸣的协作 , 发出的声音将是纯厚而清亮的 。 相反的 , 唱高音只能说上部共鸣起主要作用 , 要是缺少上部共鸣 , 声音的高度将会受到影响;然而下部共鸣也不应该完全不去利用 , 如果缺少下部共鸣 , 要得到高音的宽度是有困难的 。 我们对于歌唱的声音<不管是高音还是低音> , 总是要求圆动听的 。 常听到一些女高音 , 虽然能唱到C4 , 的声音听起来却感到干燥刺耳 , 缺乏圆满的色彩 , 这就是上部共鸣和下部共鸣没有配合起来的结果 。 所以 , 共鸣的利用在唱高音或低音时应该分别主次 , 高音要以上部共鸣为主 , 下部共鸣为辅;低音要以下部共鸣为主 , 上部共鸣为辅 。 两者必须配合适当 , 才能发出宽厚而有力度的声音 。 我们听到一些歌声很美的高音歌唱家 , 当他歌唱时 , 如果用手抚摸头顶 , 可以感觉到剧烈的震动 , 同时用手抚摸胸廓 , 也会感到胸廓的骨骼发生震动 。 这说明高音不仅使用上部共鸣 , 下部共鸣也在起作用 。 有人强调上部共鸣的作用 , 而忽略了下部共鸣的协作关系因而得不到理想的高音 。 从广义上说 , 胸腔和头腔和骨组织都有传导声音的作用 , 但是它们的作用是不相等的 。
胸腔的骨组织再加胸壁本身的震动 , 所引起的共鸣是很明显的;头腔的骨组织由于区域
不同 , 引起共振的强弱和清晰的程度不同 。 一般说 , 额窦部位的共鸣最强最清楚 , 这是
因为这个共鸣区受到喉腔、咽腔、口腔和鼻腔全部声波直接振荡的结果 。 我们要求歌者
要把声音提到头部上来 , 也就是希望提到额窦位置上来 , 使这部分的骨骼产生共鸣作用
。 其次 , 头部共鸣作用比较大的部位还有枕骨 。 它是构成颅腔底部和后部的骨头 , 在头
部后面正下方 。 因为它的位置也是声波直冲的地方 , 所以这部分的共鸣腔的发声 , 除了
利用额部共鸣以外 , 当唱高音的时候 , 还兼用枕骨的共鸣作用 , 这就是我国戏曲界所讲

推荐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