解暑祛湿在夏季

湿为夏天的主气, 因此, 长夏季节多湿病 。 外湿与季节气候环境有关, 如阴雨连绵, 或久居雾露潮湿之地, 或涉水淋雨, 水上作业等均易感受湿邪 。 内湿是由于脾失健运, 水液运化障碍, 湿从体内自生 。 一般外湿引起肌表经络之病, 内湿易引起脏腑之病 。
湿证多见 且“热湿尤多”
湿邪蕴久, 多从热化, 《温病条辨·加减木防己汤》中记载:“寒湿固有, 热湿尤多 。 ”叶香岩也强调无论患者体质如何, 总是化热者居多, 《外感温热篇》则:“在阳旺之躯, 胃湿恒多;在阴盛之体, 脾湿亦不少, 然其化热则一 。 ”
湿证形成的常见原因:抽烟喝酒;好冷, 例如嗜好生冷饮食, 喜欢吹空调, 喝啤酒冰镇;嗜好过分油腻, 吃饭离不开大鱼大肉;滥补, 每天西洋参、冬虫夏草、黄芪、阿胶之类吃个不停;遗传体质, 天生如此, 最难调理 。 我曾经治疗过姐弟两人, 什么化湿利湿, 雷打不动的, 后来见了老爷子, 恍然大悟:都是遗传惹的, 一样的舌苔厚腻, 体内湿大, 原来是天生的 。 此外, 还有环境因素, 比如一个地区, 一段时间内经常阴雨天气, 这样很多人就会生湿 。
湿邪特点突出 祛湿方法简单
湿邪有如下三个特点:
第一, 湿邪为阴邪 。 容易伤阳气, 阻碍气的运动, 导致脾胃运化不良, 而出现腹部胀满, 食欲不振等 。
第二, 湿邪重浊 。 感受湿邪会出现头重如裹, 身体沉重困乏, 四肢重而不举的表现或秽浊不清的白带、白浊、湿疹、疮疡流水等症状 。
第三, 湿邪粘滞 。 感受湿邪的人, 常起病缓慢, 病后缠绵不易治愈, 病程较长 。
祛湿的方法很简单, 就是调节好室内气候 。 居室内的气候包括温度、湿度、日照和通风等 。 适宜的室内气候是保障健康起居的重要环节 。 以调节温度为主, 室内温度以25℃-28℃, 室内外温差不超过10℃为宜, 可利用空调机的除湿功能, 将室内相对湿度调到40%-60%, 这样的居室环境, 人体会感到非常舒适, 精神状态良好, 思维清晰, 工作或学习的效率更高 。
中医祛暑邪 饮食加药疗
暑邪的三个特点:
第一, 暑为阳邪, 其性炎热 。 这个很容易理解, 暑邪都出现在炎热的夏季, 自然为阳邪, 性炎热, 所以人中暑以后脸特别红、心烦、壮热、发烧、脉大、汗多 。
第二, 暑性升散 。 酷热蒸腾, 暑邪的特点是容易向上向外升散, 中暑以后, 人身的气和阴液都容易被耗散, 特别容易伤气伤津 。 什么叫津液?津液就是人体内正常的水分 。 一定是好的东西叫津液 。 夏天中暑的人很容易昏倒, 就是因为气也伤了, 津液也脱了, 出汗出得太多, 尿又很少, 这时候气一脱、津液一少, 人就容易昏倒 。 中暑伤阴后或者为了预防中暑, 夏天多吃西瓜还是有道理的, 因为西瓜有个很好的名字——“天然白虎汤”, 清热养阴呢 。
第三, 暑邪多夹湿 。 中暑的时候不仅仅是中暑, 往往还有湿气一起来侵犯人体 。 因为暑天除了天热以外, 还经常多雨潮湿, 所以中暑往往伴随着中湿气, 除了发热、口渴、烦燥以外, 还有一些中湿的症状, 比如胸闷、恶心、呕吐、拉肚子、四肢乏力, 这都叫湿 。
根据暑邪的这三个特点, 中医常常用六一散、藿香正气散等等调理, 藿香正气水味道虽然不好, 但效果比藿香正气胶囊效果要好一些 。
饮食上应注重清热祛湿, 健脾淡补, 慎吃冷食 。 多吃冬瓜、黄瓜、豆类、小白菜、苦瓜、梨、苹果、香蕉、猕猴桃、桃、西红柿等 。 少吃油腻、易上火的食物 。 慎食太多瓜果冷饮, 以免刺激肠胃, 引起消化不良, 尤其是胃寒或有轻度胃炎的人, 要特别注意 。 经过炎夏的消耗, 入秋后, 人体的消化功能逐渐下降, 肠道抗病能力也减弱, 稍有不慎, 就可能发生腹泻 。 要主动补水, 尽量少饮酒, 因为酒能助湿 。

推荐阅读